查看原文
其他

这样的文章居然被选进小学生作业本?!阅读理解虚构想象引发争议

厦门日报社/ 厦门招考 2023-02-14


横渡大西洋的渡船上

爸爸被刀刺中心脏

为了孩子

不声不响坚持了三天

终于抵达目的地时

仰面倒下,胸口血如井喷

……




这几天

有家长给我们留言:

阅读与理解题的选材

如果不懂科学

那能不能讲点起码的真实性?



事情是这样的

↓↓↓


最近

有家长在五年级孩子做的一本作业本上

看到了一道阅读理解题






全文如下




1984年,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,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,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。


一天早上,男人正在舱里用水果刀削苹果,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,父亲不慎摔倒,刀子扎进他的胸口。他全身都在颤抖,嘴唇瞬间乌青。


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,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。父亲想:_______________。


他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:“没事,只是摔了一跤。”然后轻轻地拔出刀子,很慢很慢地爬起来,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。


以后三天,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,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,带她去看蔚蓝的大海。仿佛一切如常,而小女儿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比上一分钟更衰弱、苍白,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。


抵达的前夜,父亲来到女儿身边,对女儿说:“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,请告诉妈妈,我爱她。”女儿不解地问:“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,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?”父亲想:_________________。


他笑了,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。


船到纽约港了,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,她大喊着:“妈妈!妈妈!”就在这时,周围忽然一片惊呼,女儿一回头,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,胸口血如井喷……


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,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,他却多活了三天,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。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,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,维持了三天的供血。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。


医学会议上,有人说它是奇迹,有人要称它为大西洋的奇迹,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,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……


“够了!”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,须发俱白,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,此刻一声大喝,然后一字一顿地说:“这个奇迹的名字,叫父亲。”



家长质疑: 这样的文章居然被选进阅读与理解?!


家长疑惑的是,这种明显违反常识的文章,居然被选进小学生的阅读与理解?!它至少有几个破绽:


首先,1984年还要坐船横渡太平洋?


其次,被刀刺中心脏,难道不是第一时间求救,还能坚持三天?外科医生们更是觉得匪夷所思:小刀扎到心脏的话,如果不经过紧急处理,那一般来讲肯定没命啦!如果穿刺的部位恰好不太重要,出血不多并且抢救及时,可能能顺利存活,不只是多活三天。


还有,1984年,急救系统条件已经建立,船上也是有急救医生的。



家长认为,“价值观也有问题,受伤了不接受救治,这就是父爱?太可怕了!这位家长说,不是她过度敏感,在外地,这篇阅读与理解的文章近日也引起争论。



 不是学校发的作业 

据家长说

这篇阅读理解出现在

五年级孩子做的配套作业本上



不过,招考君问了几所学校五年级的老师,均表示,这不是学校发的作业,估计是家长自己挑选的。但是,几所学校的老师均表示,对这篇文章有印象。应该是市面上的教辅书选入的。


百度上搜索,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倾城,作家,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。杂志《读者》的签约作家。


不过,原文的年份是1948年,不知道为什么在选入作业本时变成了1984年。



常识和价值观有问题用美德绑架孩子?


不仅是家长,也有老师对这篇阅读与理解表示匪夷所思,他们认为,现在的中小学生,由于接触的信息量足够大,眼界也足够开阔,他们肯定会看出破绽。


几年前,在小学课本还没有统一为部编教材的时候,各地用的是不同版本的语文书。浙江有三位较真的语文老师,曾经咬文嚼字,挑出了课本里的刺。


譬如当时课本有篇《爱迪生救妈妈》的课文,课文主要说的是,爱迪生7岁那年,妈妈得了阑尾炎,上医院来不及了,必须在家手术,因灯光昏暗,爱迪生想出了镜子聚光的办法,手术成功,妈妈得救了。


但是,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,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,也就是说,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。



还有,有篇《乌鸦反哺》的课文中,说了老乌鸦把小乌鸦带大,自己老了,飞不动了。两只小乌鸦没忘记养育之恩,就捉来虫子给母亲吃。


但是,在生物学上已经证明,乌鸦没有这种习性,也没有家庭,无从反哺。


不仅是常识问题,回到太平洋渡船上,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,价值观也有问题——现在我们都在教育孩子生命高于一切,父亲为了孩子,选择隐瞒伤情,没有必要,也不是真正的父爱啊。



 观点不一


其实,不只是语文课本和阅读与理解,这几年,对课外书选材的科学性和价值观,不断引发争论。


观点一

太难了!语文阅读与理解不能有虚构和想象?


相当一部分人认为,不必对这样的阅读理解题大惊小怪,些文章不必这样吹毛求疵,纯粹让孩子理解作品的文学性,被感动即可。


譬如说,有人认为,“父亲带孩子横渡太平洋,这篇文章本来就是为了弘扬父爱的啊,虚假就虚假呗。咋不说《背影》里头人家不遵守交通规则?太死板了。”


这些年,还有人跟童话故事较劲,也是很没劲。


有人说,父母如果再这样较劲下去,站在道德高地要求的话,那么,很有可能,很少有文章能逃得过家长的“法眼”。



观点二


不能只考虑文学性,忽视真实性


语文课文就只考虑文学性,不用考虑真实性,甚至价值观?一部分人不敢苟同。


有家长认为,更离谱的是,五年级上学期课堂作业本上《牛郎织女》一课让学生写牛郎偷了织女纱衣第一次见面的情景,更是让人无语。


还有人认为,《小美人鱼》这篇课文很不好,宣扬的价值观不正确,怎么可以教育女孩子为了爱情不顾自己的生命。有网友说:“不知道编辑为什么要选入语文教材,我是边上课边跟学生解释,否定这种价值观。”


曹文轩的《芦花草鞋》也引发争论,“芦花一干就掉的到处都是絮,怎么编成鞋子保暖,小朋友卖掉了脚上穿的鞋子,大冬天在雪地里行走,严重冻伤不考虑一下?”


持有这部分观点的家长认为,无论是课文还是阅读与理解,如果其选材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,那么是不应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。名人故事的“虚构”也要有一定的限度,最好有些相关的史料依据,名人的性格、情感等心理特征应和传主性格特点符合。


他们认为,孩子在把正确的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的时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,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支撑这个正确观念的事实本身是虚假的,他们会连带着对观念本身的正确性产生怀疑。



你怎么看?

你读过类似不合常理的阅读与理解吗?

欢迎留言和我们说说!

你出钱盖学校,有这些运营项目作为回报……厦门推出PPP项目,要建这些学校


闽中小学生睡得如何?胖子多不多,有没有上体育课,近视率呢?官宣来了


“校长决定停课一天”,老师暂停自习!全网点赞!


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



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

记者:佘峥 综合:爱写作的狮子

编辑:蒋含 值班主编:林燕贞

厦门招考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违者必究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